|
||
今天是 | 支持IPv6網絡 |
7月22日《檢察日報》第7版
對于在刑事案件中失去孩子的父母而言,案件是他們一生的隱痛,也是最不愿揭開的傷疤。“我要是能替兒子死該多好!崩线B的無助刺痛了我的心。
2022年3月,我在包聯村入戶走訪中得知,杭錦旗錫尼鎮布哈岱村村民老連的兒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死亡,全家人的生活也隨之陷入困境。于是,我決定去老連家中看一看。老連今年83歲,他和老伴有一兒一女,女兒連某珍半身不遂,全靠女婿照料,所以他和老伴之前與兒子連某云生活在一起。老連的孫子連某波自幼患有腦癱,并伴有癲癇等疾病,生活無法自理,吃飯需要嚼碎喂,每天需要換多次尿布并換洗衣服,癲癇發作時需要有人在身邊按壓,否則隨時有窒息的危險。這一家人的生計,全靠連某云打工維持。
2005年4月26日,連某云在外出乘車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死亡,肇事司機因犯交通肇事罪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,但卻沒有履行全部的民事賠償責任。連某云的死亡,使這個家庭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,老連夫妻也失去了贍養人。
由于案件發生地在烏審旗,杭錦旗檢察院對該司法救助案沒有管轄權。于是,我便與烏審旗檢察院聯系受理司法救助案件事宜。鑒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,我院主動提出協助做好調查核實工作。最終,我們兩家檢察院共同努力,向鄂爾多斯市檢察院申請,給予老連及其老伴司法救助金1.5萬元,同時給予老連的孫子連某波司法救助金2萬元。
今年3月17日,老連將印有“公正司法情系群眾”和“懷愛民之心辦利民之事”的兩面錦旗分別送到杭錦旗檢察院和烏審旗檢察院,表達對檢察機關主動救助、司法為民的感激之情。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釋懷,時間也不能撫平所有傷痛,但我們認真聆聽、實實在在關心和及時有效的司法救助,或許能驅散刑事案件被害人家屬心中的陰霾。